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历史中科技高度发展的一个时代,科学技术经过漫长时间的沉淀与突破发展到宋代已经达到了巅峰的状态,当时世界范围内其他国家的科技力量相比于中国来说都是难以望其项背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三项:火药、指南针、雕版印刷术都是在两宋时期得以完善、成熟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的。
尽管两宋时期中国的科技力量在世界上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但在造车技术这一方面却是相形见绌,停滞不前。车子的发明与使用算是人类技术史上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里程碑,它体现了一个国家在机械制造上的工艺水准,尽管从先秦时代到唐末五代时期中国的造车技术一直在不断突破创新,但到了宋代,造车技术却始终在原地踏步,毫无发展,也是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国的造车技术开始落后于西方国家,直到现在在这一技术领域相较于世界的高端水平仍有着不小的差距。
(相关资料图)
一、中国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限制
中国古代的文明起源于黄河与长江两大流域,农业种植一直都是人们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因此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历史中,农本思想根深蒂固。两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但这些技术所产生的成果基本都是为促进农业的发展而服务的,涉及其他领域的技术改革寥寥无几,这种结果的产生自然与国家重农抑商的国策息息相关。
古代统治者认为,农业种植可以很好的将有血缘关系的宗族子弟束缚在一个固定的区域,而商业活动需要大量人口的往来流动,这样就会给社会秩序的平稳带来不利因素,会威胁到统治者政权的稳定性,这也造成了重农抑商思想在古代封建王朝时期的盛行。科技的进步要依托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宋代科技会停滞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制约
回顾我国古代历史不难发现,两宋正好都处在一个多民族多政权鼎足并立存在的时代,北宋时期有辽、西夏、吐蕃、大理、回鹘,南宋有蒙古、金、西夏、西辽、吐蕃、大理,这些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与宋朝长期在边境上发生摩擦,对宋朝社会的稳定造成了大量的不利因素,这也是导致北宋灭亡,宋高宗赵构于临安建立南宋的直接原因。长期战乱的社会环境很不利于科技的发展,再加上马匹是战争时期重要的军事物资,牛又是农业生产的必要生产工具,因此普通百姓对于缺少牛马拖拽的车子的需求也就日益减少,这也导致造车技术的创新逐渐失去了动力,只能停滞不前。
三、宋代发达的水路运输
1、自然地理上的决定因素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发源或途经我国境内的河流走向大多数是自西向东的,因此东西水路交通有着天然的优势,非常便利发达。自隋炀帝杨广开凿京杭大运河解决我国东部地区南北水路运输的难题后,古代民众自然更倾向用水路交通来解决运输问题。
《东京梦华录》中有一段关于东京汴梁河道的记载:“穿城河道有四:南壁曰蔡河,自陈蔡由西南戴楼入京城辽绕,自东南陈州门出⋯⋯中曰汴河,自西京洛口分水人京城,东去至泗州人淮⋯⋯东北曰五丈河,来自济郓,般挽京东路粮斛入京城,自新曹门北入京⋯⋯西北曰金水河,从西北水门入京城,夹墙遮拥,入大内灌后苑池浦矣”
由此可见汴京水道系统的发达,往来运输货物大多以水道进行,而长途陆路运输在便捷方面是无法与其相提并论的。
2、造船与航行技术经验的成熟
宋代造船行业是中国古代造船史上的一个高峰,其技术水平也远居世界的前列。北宋真宗时期,官营纲船年产量几千艘,其中江西路虔州、吉州为造船的主要产地,北宋末年,两浙地区的温州和明州后来居上,造船的年产量跃居第一。到了南宋,杭州成了著名的船运中心,各式的载人湖船往来不绝,大的可载五六百人,小的也能承载上百人,由此可见两宋时期所造船只的规模与水准。
另外宋朝时期的船只上已经广泛的使用指南针与罗盘,动力反面除了传统的桨与帆外,踏车的出现得到了应用于推广。通过对宋朝车船的描述“其大有至三四十车者,鼓蹈双轮势如飞,施于大江重湖,以破长风巨浪,乃其所宜 ”可见这一时期造船水平的高超以及水路航行的发达。
3、社会需求对水路运输的依赖
两宋时期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都处于一个政权并立,纷争不断的时代,先后与周边诸国发生战事,随着南宋政权的建立,南宋的经济中心也相应的南移。对于偏安江南一隅之地的南宋朝廷来说,南北有京杭运河连接,对外有大片海域可以开展内外贸易,因此朝廷对于水路交通以及航海技术的需求是极其迫切的,同时也刺激了航海事业的蓬勃发展。宋朝建立后,一方面需要引进海外的大量奇珍异宝,另一方面又需要将自己的瓷器、茶叶、丝绸等特产运输出海进行商贸往来。因此社会与经济对于船运行业和船只运载量的需求有了显著的增加。
四、技术与条件的落后限制了造车技术的进步
四轮马车技术的成熟是促进陆路交通运输发展的关键技术,西方国家正是在这一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工业革命的催化发明了汽车,使人类走上了陆路交通的新时代,宋代未能大量普及四轮马车也是受限于当时技术与条件的落后。
1、无法解决四轮马车的转向问题
宋代出现的四轮车由于前后轮都是固定的,无法像两轮车那样在狭小的区域内灵活的进行转向,因此在货物运输过程中使用起来十分的不便利。而西方国家使用的四轮马车只有后轮是固定的,两个前轮的中间由一个可以转动的轴连接,这样马车便可以轻松的完成转向,正是因为这一技术的缺失,导致宋朝时期的四轮马车无法得到普及.
2、马匹品种与数量缺失的制约
马匹应该是四轮车最好的运输动力,具有耐力好,载重量大,速度快的优点。西方国家所产的原始马匹有着力大而笨拙的特点,非常适合用来拖动四轮车。而中国所产的马匹虽然耐力持久,但体型较小,不利于长途运输大量货物,偶尔有体型庞大的健硕马匹种类,也都用来补充到军事骑兵中去了。因此民间所能使用的马匹非常稀少,大多以牛代替马来使用,但以牛的驾车速度,根本无法完成长途运输的任务。
3、中国地形因素的影响
中国的地形非常复杂,适合四轮马车运输的平原地形只占了极小的部分,而这些平原地区还常常被高山、丘陵、湖泊所隔断,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平原是水田,根本无法满足四轮马车出行的条件。对于疆域广阔的宋朝来说,货物都需要跨区域进行长距离的运输,因此两轮马车的使用便显的比四轮马车要方便灵活的多,这也是导致宋朝四轮马车未能广泛应用,造车技术未能发展提升的原因。
五、轿子的兴盛抑制了造车技术的发展
轿子又叫做“肩舆”,是一种靠人力肩抬的出行工具。早在隋唐时期,当时的皇族显贵们不再满足于骑马乘车出行,为了显示其地位身份的尊贵开始大量使用人力的步辇或肩舆来代步,北宋初期的达官显贵们沿袭了乘坐肩舆的风俗,且对肩舆却有了一项重大的改革,将其原有的躺椅或座椅改成了全封闭式的轿厢,这样的改造不仅轿子外边华丽,也极大的提高了轿子的私密性与舒适度,这也便是后来所谓的“暖轿”,北宋时期由于舆服制的限制,规定“非品官不得乘暖轿”,但事实上在北宋的民间乘轿出行已经是蔚然成风,宋徽宗时期汴京城中更是出现了许多专门出租轿子的店铺。
南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到了封建时代的巅峰,民间奢侈之风日盛,庶民不得乘轿的舆服制度被打破。且南宋都城临安府位于多雨潮润,路面湿滑的江南,常有官吏骑马滑到,宋高宗体恤臣子:“君臣一体,朕不忍使群臣奔走危地,可特许乘舆”,此后轿子的使用逐渐超过了车辆,上至天子官吏,下到小商小贩全都选择乘轿的出行方式,轿子成为了当时主要的出行工具,马车失去了客运的优势,造车技术也彻底失去了创新的动力。
六、总结
回顾宋代造车技术的历史,可以发现仅在车辆的造型与外观上相较于前朝有了改进,但在用途性能等实质性的方面确是毫无突破,究其原因也是因为宋朝现实的诸多因素对造车技术的改革增添了许多的制约,但也是因为宋朝在造车技术这一领域的落后,致使我国直到现在仍然未能在汽车制造的核心领域有所突破,处处受到国外先进技术的制约,这样的历史经验也告诫我们只有抓住机遇,大胆创新改革,才能创造出高端的科学成就,引领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史》
2、《东京梦华录》
3、《谈宋代的造船业》
4、《传统代步工具一轿子的兴衰》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华东珠宝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6840号-41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